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王晶)7月18日,张家口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张家口市全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以下是图文实录。
新闻发布会现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晶 摄
张家口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张致铠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张家口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张家口市全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专门邀请到:张家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佳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院长杨渝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副院长杨钟玮,张家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科科长徐祖友,他们就相关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
首先,请张佳佳副主任作新闻发布。
张家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佳佳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感谢记者朋友们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卫健委,对一直关注、支持和帮助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闻媒体界朋友们,以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医疗卫生事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石,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张家口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战略部署,锚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抓手,全力破解区域医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在推动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2019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成功获批全国首批以运动创伤为特色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同时,也是河北省首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下面,我重点就国家运动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的建设发展情况作详细介绍:
一、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一期项目于2022年7月正式运营,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思路进行运动创伤的学科建设和管理,通过技术引进、本地培养、科研创新等方式,加快推进以运动医学科、骨科、康复医学科组成的“大专科”和其他密切相关医学专业组合的“小综合”一体发展。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崇礼院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实现了从基础医疗保障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升级。崇礼院区科室总数从原有的36个增加到52个,其中:核心科室9个,支撑科室11个。2023年申报成功5个市级重点专科(运动医学科、骨科、康复科、急诊科和心内科);今年,正在创建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两个省级重点专科项目。
崇礼院区作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第一定点保障医院,圆满完成医疗保障任务,荣获党中央、国务院“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2023年荣获2026年米兰冬奥周期“中国冰雪医疗卫生保障定点医院”,院长杨渝平受聘2026年米兰冬奥周期医疗卫生保障特聘专家。此外,崇礼院区还荣获“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中国冰雪医疗卫生保障定点医院”“中国冰雪运动员医疗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合作单位”“河北省省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张家口冰雪产业协会会员单位”“张家口市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第一批“河北省健身与健康融合示范中心”、第一批“中国医院协会康复医学联合体单位”“河北省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当前,我们正举全市之力推进二期项目建设,二期项目将严格遵循“大专科、小综合”发展定位,总投资规模、建设标准均对标一流,旨在通过空间规划与资源整合实现运动创伤专科与综合医疗的双向赋能,进一步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让我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二、主要亮点工作
(一)服务水平与保障能力实现同步提升
一是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2024年,手术量较接管前(2019年)增长689.47%,其中三四级手术等高难度手术量增长11倍。崇礼区以外来院就诊患者人数增长164.4%,2025年1月至5月,手术量较去年同期增长9.83%,崇礼区以外来院就诊患者人数增长2.5%,区域医疗中心辐射效应逐步提升。随着二期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释放医疗服务潜力,实现“专科更强、综合更优”的服务升级。二是赛事保障取得标志性成果。除圆满完成2022年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医疗保障任务外,近年来累计保障了国际雪联高山滑雪积分赛、国际雪联高山滑雪远东杯等国际大型赛事和168超级越野赛、“越山向海”人车接力赛等国内大型赛事70余次。
(二)科研教学培训实现创新与协同发展
一是科研创新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崇礼院区在科研方面从零基础起步,通过与北医三院专家联合申报课题,逐步建立科研体系,成功获批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5项。建立了5G赋能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平台、滑雪损伤登记平台、远程会诊平台等多项科研平台。获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4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5篇。2024年1月,获批河北省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示范单位。二期项目将进一步完善科研布局,聚焦运动创伤防治领域开展国际国内前沿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医疗技术进步。二是教学培训形成上下联动的融合。截至目前,崇礼院区累计获批省级继教项目8项,市级继教项目16项。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88次,培训5600余人次。多次举办冰雪论坛、京津冀急诊基层联盟行等学术会议,为张家口及周边地区心血管疾病、急诊常见病、运动医学相关疾病诊疗技术的提升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院区累计选派运动医学科、骨科、康复医学科等70余名科室骨干到北医三院进修学习,通过外出进修及院内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院区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诊疗能力,同时,积极为崇礼区培养专业人才,已接收护理、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学生共17人实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二期工程将建设动物试验室,与河北工业大学、张家口学院、河北北方学院等医学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充分利用临床资源,培养更多本地医疗人才,为区域医疗事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专家资源与人才队伍实现双向赋能
一是优质专家资源实现深度下沉。今年以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累计派驻各类专家34人,担任院级领导、临床和医技科室主任,覆盖崇礼院区全部核心科室,提供与北京同质化服务,让群众不出市就能享受国家级专家的诊疗。二是本土人才储备实现量质双升。2021年崇礼院区获批实行自主公开招聘,2022—2025年已累计招录78人。截至2025年,院区总人数达370人,较2021年增长14.6%,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务人员占比从29.1%提升到65.1%;正高职称医务人员达14人、副高职称从18人增长至36人、柔性引进3名高层次人才。二期项目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走出去进修+请进来带教”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本地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的人才队伍。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是我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的重要实践。我们将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张家口力量。
张家口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张致铠
感谢张主任的权威发布。下面进入媒体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提问前请通报您所在的新闻机构。
问题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运动创伤)二期项目在“大专科、小综合”定位下,如何实现运动创伤专科与综合医疗的协同发展?
答:二期项目严格遵循“大专科小综合”定位,通过空间规划与资源整合实现双向赋能。
在“大专科”建设方面,运动医疗中心作为二期项目“大专科”核心载体,是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解决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分布不均、提升区域疑难重症诊疗能力而建设的高水平医疗机构)设立的专科化运动健康服务平台,核心聚焦于运动损伤、运动相关疾病的预防、诊疗、康复,以及科学运动指导,是连接“医疗”与“运动”的关键枢纽。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实际开放床位从一期25张增加至108张,全部用于术后康复,并配套康养水疗区、心理疏导区及康复治疗大空间,北医三院也将持续派驻专家团队,从而形成“急诊救治-手术干预-康复管理”的闭环链条。此外,二期将进一步依托科创中心开展冰雪运动损伤研究。
“小综合”能力提升方面,2024年以来已累计派驻103名专家,覆盖崇礼院区所有科室。同时,二期项目6.7万平方米的综合医疗楼计划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协同运营,从一附院平移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优势学科,同时设置重症医学科、烧伤科、心脏大血管科等科室,补足原本缺少的综合科室,弥补崇礼院区“小综合”支撑科室覆盖不足的问题,并建立主城区与崇礼区之间的上下转诊通道,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与一附院的深度合作,融合两地、两院优势,实现医院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带动本地医生技术水平提升,有效缓解本地患者外出就医奔波之苦。
在协同机制方面,运动创伤患者术后可直接在二期综合医疗楼接受多学科联合诊疗,避免跨院转诊带来的不便;院区定期选派骨干医护人员赴北医三院总部进修学习运动医学、创伤急救等核心领域技术,并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实现病例共享与实时指导,提高自身能力。一附院协助崇礼院区制定临床骨干进修培训计划,崇礼院区按照科室需求分配进修名额,重点参与疑难病例讨论、手术操作、多学科会诊等实践环节,并安排专家一对一指导,通过一附院专家团队的带教,提升“小综合”医疗水平。真正实现“专科技术下沉、综合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问题二:二期项目投用后,在运动创伤诊疗方面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哪些地方?对群众就医体验和区域医疗服务格局有哪些具体影响?
答: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运动创伤)具备三大核心优势。一是技术引领性,我们汇聚了国内顶尖专家团队,率先开展国际前沿治疗手段,对标国际标准;二是多学科协同,整合运动医学科、骨科、康复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多学科资源,为患者提供从急诊救治、手术干预到术后康复的“一站式”全周期服务;三是区域辐射能力,通过远程医疗平台、专家巡诊、基层培训等方式,借助区域紧密型医共体牵头单位优势,带动周边地区提升运动创伤诊疗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对民众而言,二期项目从诊疗能力、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优化。
就医体验方面:二期项目预计新增科室覆盖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严重糖尿病等90%以上疑难病种,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本地患者无需赴京求医,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对绝大多数疑难病种的高质量诊疗服务,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远”问题,同时推动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强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108张康复床位年服务患者预计可达1200人以上,住院周期从目前的三到四周缩短至两到三周,对于运动员、运动方面有高端需求的人群以及老年人等,可以给予充足的住院康复时长,以保障他们的运动及生活能力的良好恢复。北医三院选派由学科带头人、骨干医师组成的康复专家团队,通过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手术示教等形式,向本地医护人员传授先进康复理念和技术,如运动损伤术后精准康复方案、慢性疾病康复管理流程等。同时,开展系统化培训课程,涵盖运动损伤康复、神经康复、骨科康复等多个领域,帮助当地医疗人员掌握前沿康复技能。通过“传帮带”模式,带动当地康复科室在诊疗规范、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全面升级,逐步实现疑难康复病例的本地化解决。
区域医疗服务格局方面:随着北医三院优质医疗资源的深度下沉,二期区域服务范围从最初的张家口市,逐步扩展至山西、内蒙古、河北三省交界地带,形成辐射更广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这不仅让晋蒙冀地区患者就近就能享受高水平康复诊疗,也将凭借技术口碑吸引全国患者。目前,就诊患者来源已覆盖全国,有效缓解跨区域就医难题,推动区域间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成为“国家队”医院带动区域医疗能力提升、促进分级诊疗的生动实践。
问题三:未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运动创伤)在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大众运动健康方面有哪些规划?
答: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运动创伤)的设立,正是响应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号召和“健康中国”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我们的核心规划就是紧密围绕“预防-治疗-康复-科普”全链条,深化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并着力优化区域医疗服务格局,扩大服务半径与能力。在预防层面,推出“运动处方”精准服务。依托运动医学科、骨科、康复医学科专业健康评估,结合市民年龄、体质、运动习惯及健康状况,生成个性化运动方案。治疗层面,开设“运动损伤急诊绿色通道”,打造高效救治体系。利用已经筑起的专业团队和先进设备,确保运动损伤患者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查、诊断与治疗。在服务后冬奥经济发展上,通过与周边雪场联动、配置移动急救单元,实现区域内快速响应。此外,针对常见运动损伤,制定标准化诊疗流程,运用微创技术、生物材料等前沿手段,缩短治疗周期,提升患者康复质量。院区年接诊运动损伤患者已突破1.2万人次,绿色通道的建立将显著提升区域内的急重症运动创伤救治能力。康复层面,着力打造“区域运动康复高地”。利用已引进国际领先的康复设备,开展个性化康复训练。尤其是运动员,实行手术和康复个性化、全流程保障一体化治疗方案。科普层面,组建由知名专家、青年骨干组成的科普团队,构建“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矩阵。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科学健身知识、运动损伤急救技巧;线下开展“运动健康大讲堂”,走进校园、社区、企业,举办专题讲座、实操培训。此外,我们还将继续深化与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各级专业运动队及崇礼多家雪场的合作,升级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赛事医疗保障点,配备便携式影像设备、智能监测等装备,做到救援工作关口前移,全过程无缝衔接,可获得高质量、高效率的救治。通过以上举措,有效提升京津冀西北区域运动医学整体服务水平,构建起辐射广泛的运动创伤防治康复网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运动健康需求。
张家口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张致铠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各位嘉宾的发布与解答。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就到这里。会后,我们还将组织单独采访。如果大家还有关心的问题,可以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联系。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