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沽源理论宣讲如何做到“有理有趣有用”
来源: 长城网  刘晓璐
2025-05-26 09:03:5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 通讯员 王映华 赵晨阳 王晓曦

  沽源县小厂镇幸福敬老院里暖意融融,一场别开生面的“炕头宣讲”正在进行,老人们捧着热茶,与宣讲员刘晓霞热烈讨论着养老政策。近年来,沽源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多元队伍、创新形式、文化赋能,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百姓心田,累计开展特色宣讲600余场,覆盖超5万人次。

  从“我说你听”到“你需我讲”

  清晨,沽源县菜农捧着手机学习农技视频的场景正是当地创新理论宣讲的生动缩影。面对基层需求多样的现状,沽源县推出“宣讲菜单”,开展“群众点单”服务,让群众按需“下单”,宣讲队伍精准“上菜”,涵盖经济、民生、法律等多个领域。

  农业生产是群众的关注焦点。针对年轻劳动力短缺、农民科学种植养殖技术不足等问题,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北京市裕农公司共同设立了沽源优质蔬菜专家工作站,汇聚了省、市、县三级40余位全产业链农业专家。4年多来,这些专家深入乡村,将理论宣讲与实践服务紧密结合。他们走街串巷了解群众需求,走进田间地头进行科技指导,并录制了十几段小视频,向种植户传授水肥控制等农业知识。

  在专家指导下,新材料、新技术广泛应用,沽源蔬菜品质提升,种植收益显著增长。“群众点单—专家配菜—按需送餐”的模式,既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让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基层。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做好理论宣讲工作的重要保障,就是要有一批善用百姓语、能懂百姓情的宣讲员和宣讲队伍。沽源县注重吸纳本乡本土的优秀群众人才投身到理论宣讲工作中,先后组建了“声韵”沽源基层宣讲工作队、“好人事迹”宣讲团、“民嘴乡音”百姓宣讲团等百姓宣讲队伍,以讲故事、拉家常方式,出入农家院、深入田间地头,形成群众讲给群众听、群众演给群众看的新生态。

  “声韵”沽源基层宣讲工作队成员有一半以上为乡镇和农村干部,他们在街头村口,在工作之余,与群众交往的过程中,传递党的最新政策、给身边百姓解疑释惑。工作队成员孙喜玲,是一名村支书,也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刚刚参加完全国两会后,孙喜玲就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分享参会履职感受。村广场上座无虚席,孙喜玲仔细翻看参会时记录的笔记,从大会盛况、个人参会感受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大家生动还原了全国两会的精彩瞬间。“我把村民的心声带到了北京,更要把大会的精神带回村里,和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孙喜玲信心满满地说。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

  “您问我养老保险咋计算?咱们用这个‘民生计算器’演示……”在平定堡镇社区广场,一场“你问我答”式宣讲吸引里三层外三层的群众。这种打破台上台下界限的互动模式,已在沽源多个乡镇全面铺开。

  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沽源县把宣讲主阵地从会场、报告厅搬到田间地头、公园广场、农家炕头、生产一线,把政策解读与群众身边生产生活变化结合在一起,把“书面语”转化为群众喜欢的“家常话”,创新采用谈心交流、你问我答、交互式聊天等形式,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以唠家常的方式,面对面把理论讲透、心贴心把政策说清、实打实把办法留下,在双向互动中倾听民声、收集民意、赢得民心。

  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更让宣讲突破时空限制。县融媒体中心在“神韵沽源”公众号打造“沽言沽语”专栏,定期开展线上宣讲;“理论微视频”大赛也涌现出非遗传承人孙浩的葫芦烙画微党课等爆款作品,在短视频平台获赞超10万。  

  从“本土特色”到“时代强音”

  在沽源,宣讲队伍是一支汇聚“民间高手”的“轻骑兵”。“红韵莲乡”宣讲工作队退伍老兵张茂忠用战场亲历讲述红色故事;黄盖淖镇“四嫂”文艺队以乡音快板把政策编成顺口溜;“声韵沽源”工作队的三句半在锣鼓声中敲出百姓共鸣;白河路社区“红板凳”宣讲队通过“小板凳围坐”形式实现基层治理零距离。本土诗人、非遗艺人、音乐教师各展所长,用“身边事”架起理论与群众的桥梁。

  为了让理论“活”起来,沽源县把宣讲变成百姓爱看的“文化大集”。二人台唱响乡村振兴,快板书演绎乡风新貌,红歌联唱激荡红色基因。政策藏在快板节奏里,价值观烙在葫芦纹路中,党史附着老兵勋章上,群众不再被动“听课”,而是围看烙画、跟打拍子、记录讲述。如今宣讲现场“抬头率低了,掌声更密了”,乡亲们直呼:“既过瘾,又解渴!”

关键词
宣讲,群众,理论,百姓,沽源县
责任编辑:刘晓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