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孙延明 李鹏飞 王晶 刘晓璐 熊睿琦 章紫薇 何丹丹
第四站:在张北野狐岭等地采风
满目苍翠、云卷云舒,盛夏的张北草原,风车在湛蓝的天幕下缓缓旋转。7月23日,媒体采风车队驶入“草原之巅 天路之冠”野狐岭,这里曾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关隘,著名的“野狐岭之战”便发生于此。如今,这里成了草原天路张北段的热门打卡地。
百米悬索观景天桥、世界最大马头琴地标、95米直升观光电梯、蒸汽式观光小火车、木华黎悬崖栈道……不远处还有跨越近两千年的六代长城与美景相依。“七八月是旅游旺季,气候凉爽,周末日接待游客量达8000人次,游客不仅来自京津冀地区,还有山东、山西的游客慕名而来……”野狐岭生态旅游区副总经理李秀军介绍。草原天路全线长323.9公里,其中张北段149.5公里,2019年张北段被交通运输部评为“最有诗意的路”。2024年,草原天路张北段进入的车辆和游客数量均创历史新高,累计接待游客达677.9万人次、车辆约226万辆次,同比均增长177.3%,直接受益群众近10万人。一条天路不仅跑出了文旅融合的快节奏,也跑出了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交响乐。
一条天路带火上百村
距草原天路10多公里,有一排排黛瓦白墙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德胜村。在村中一角,张北县德胜村德源(张北)食品有限公司的崭新厂房拔地而起。走进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碌地进行生产,各项工序有条不紊。“我们目前有面食、肉制品加工两个车间,肉制品类能生产肉灌肠、酱卤等,面食类能生产‘开口笑’、糕点等,预计年营业收入能达到600万至800万元,产品将销往全国各地。”公司执行总经理樊文生告诉记者。
过去,德胜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如今,经过不懈奋斗,借助草原天路的优势,形成了以乡村旅游、设施农业、光伏产业等为基础的产业格局。培育可持续脱贫致富的马铃薯种薯产业“金豆豆”,“种”下一片可长期稳定增收的光伏发电项目“铁杆杆”,打造效益可观的民宿旅游产业“银窝窝”,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20万元,已成为草原天路旁“乡村振兴的标杆、低碳产业的样板、高端研学的基地、多方融合的典范”,相继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近年来,为更好地完善草原天路路网,张北县按照“破解拥堵、拉动纵深、连接景点、形成网状”的建设思路,先后建成了33条连接线、11条小环线,共307.08公里,连接7个乡镇、128个村庄,有效辐射带动草原天路周边乡村脱贫致富。同时,在周边布局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中高端旅游业态,使其辐射范围向纵深和腹地发展。同时,全力完善各项基础服务设施,沿线上百个村庄被纳入草原天路旅游圈,成了名副其实的旅游路、风景路。
一条天路带动万家富
走进“香间甜野”农家院,老板黄金金正在整理厨房,放暑假的两个儿子在身边打下手。自从有了草原天路,她就不去北京打工了,在老家黄花坪村利用自家老宅子经营农家院,11间餐厅每年收入十七八万元,比打工收入翻了五六倍,而且她觉得陪在父母身边比较安心。在黄花坪特产商铺,一位村民麻利地将自家的土特产摆上货架,笑容里透着满足:“以前守着好山水穷得没指望,现在路修到了家门口,咱这点儿土货都成了香饽饽。”
黄花坪村是张北县一个普通的小村庄,2013年以前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如今依托草原天路,村里开起了50多家农家乐,还有70多家特色商铺,年人均收入增加到1.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郭铁壁反复说:“感谢政府给我们修了这条路,这都是国家好政策带来的。”
开酒店、办农家院、兴旅游业……一条天路打开了百里坝头的风光画卷,沿线不少村庄的村民看到商机,纷纷利用农闲时节到草原天路上做小买卖,出售自家出产的土豆、莜麦、胡麻油等农产品,还有的村民牵出自家的马和骆驼吸引游客,一辆山羊彩车一天在特定的线路上往返几趟也能收入两三百元。据了解,随着张北县对草原天路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已带动沿线及周边农民10万余人致富增收。
一条天路连通五湖四海
盛夏7月,张北草原天路蜿蜒起伏、车流如织。一辆辆悬挂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乃至遥远边疆省份车牌的私家车、房车,在辽阔“绿毯”间穿行,汇成一道移动的风景线。
从野狐岭的嶙峋奇崛到桦皮岭的林海松涛,风格各异的景区景点如明珠般点缀于天路沿线,崭新的闸口与观景台延伸了驻足空间,大型游客集散中心成为休憩枢纽,密布的停车场、洁净的卫生间、便捷的农贸市集、加油站与充电桩,悄然化解了“行路难”的后顾之忧。来自北京的新能源车主刘女士指着充电桩感慨:“充电方便,让我们电车一族也能畅行草原深处。”
观景台上,游客王女士的相机里装满了帮各地游客拍摄的合影;农家乐小院中,天南海北的食客围着篝火分享见闻,草原的夜色被笑声点亮。一位经营民宿的当地大姐一边端上热腾腾的莜面,一边笑着道出朴素的真理:“路通了人心就近了,以前只认得十里八乡的乡亲,现在连海南、新疆的朋友都成了回头客!”
在百米悬索观景天桥,来自蒙古国的演出人员正拉起马头琴唱着经典的蒙古歌曲,服装模特演绎着来自域外的风情,一些外国游客正在路边小店品尝当地美食……草原天路这条神奇的纽带,以其包容之姿让远方的脚步在此停留,让草原的心跳与世界共振,五湖四海的故事在这片绿色之上绵延书写,编织出一幅流动中国的生动图景。
一条天路“风光”无限
张北运达风电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紧张地生产风力发电机组,不远处一台8兆瓦的大功率风机已完成装车,即将发往尚义县的风电场。“公司主要产品为自主研发的6到8兆瓦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主要覆盖张家口地区的风电场,并外销山西等地,市场非常稳定,目前订单已排到明年下半年。”张北运达风电有限公司技术总工史晓杰向记者介绍。
坝上张北,不仅有草原和长城美景,草原天路旁还有最美的“风光”。“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风光”绿电跨越群山为京津冀的夜晚送上一片安心;“风的故乡、光的海洋”“风光”绿电直供张北大数据中心,数字技术反哺能源调度,新能源与大数据产业集群共融共兴、双翼齐飞。追风逐日、驭风驾光,目前张北县新能源装机规模1247.43万千瓦,数据中心已上架服务器63万台。长城风电场为全国首批、河北第一,世界首个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并网,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创造12项世界第一,全球首套100MW压缩空气储能基地落地……张北县不断演绎“风光”传奇。
过去,张北的新能源产业以“卖绿电”为主,如今已形成“发、储、输、用、造”全链条生态。在产业发展上,张北还有运达风机、安塔塔筒、艾郎叶片,实现“大风车”家门口造,而且随着海泰单晶硅光伏生产基地、科盛逆变器及储能变流器制造厂项目投产,更是构建起完整的风电光伏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一条蜿蜒于群山之间的草原天路,不仅串起了坝上绝美的风光,更是激活了沉睡的乡村资源,成了沿线农家共同富裕的引擎;“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当京津游客云集草原天路,这条绿丝带正以蓬勃的文旅活力与深度的区域协同,将“周末经济”的热度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能;无限“风光”点亮京津冀,这条最初为风电场运输而生的道路,如今已蜕变成一条融通自然、产业与民生的绿色动脉。草原天路的故事,正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长城新媒体张家口记者站
张北县委宣传部
联合策划执行
【活动预告】下一站:7月24日 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等地采风